民间有句谚语,“二月二,龙抬头。”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据说冬眠的龙,在这一天,被春雷的隆隆声惊醒,抬起头来。因此,古人把农历二月初二称为春龙节,也称为龙头节或青龙节。因此,在这一天,人们会到江河去祭祀龙神。《中国民族风俗寿春年谱》上说:“二月初二,水畔焚香祭龙神。”众所周知,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奉的图腾。所以我们自豪地宣布,黄帝的子孙是龙的子孙。千百年来,人们一直把龙视为神秘的吉祥物。“二月二”是龙抬头的日子,所以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。许多习俗也与龙有关。其实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这句话和古代天文学有关。中国古代用二十八星宿来表示太阳、月亮、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空,判断季节。在这20颗星星中,焦、康、地、方、辛、卫、吉这7颗星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,焦素就像龙的角。二月春风过后,龙角星在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,因此被称为“龙抬头”。
2月2日概述
普通人吃面,春饼,爆米花,猪头肉等。在这一天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食物,但大多数都与龙有关。一般食品名称都加上“龙”的称谓,如饺子叫“龙耳”;吃春饼叫“龙麟”;吃面叫吃“龙须”;吃米饭叫“龙的儿子”;吃馄饨叫吃桂圆。
二月二吃春饼。
吃春饼叫“吃龙麟”。一个比手掌还大的春饼,就像一块龙鳞。春饼很硬,含有许多蔬菜。如酱肉、肘子、熏鸡、酱鸭等。,用刀切成细丝,配上肉丝炒韭菜芽、肉丝炒菠菜、醋炒绿豆芽、素菜炒粉丝、炒鸡蛋等几种家常菜。,一起卷成春饼,蘸上葱丝和面糊淋上香油吃。真的很好吃,很爽。吃春饼的时候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笼里,随身带着,热腾腾,其乐融融。
2月2日吃爆米花。
关于二月二吃爆米花有个传说。传说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,玉帝下令三年不准地上下雨。然而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遭灾,忍饥挨饿,于是偷偷下起了大雨。玉帝得知后,把掌管天河的玉龙放在天宫里,压在一座大山下。山脚下还有一块碑,上面写着:“龙王降雨违天理,应受世人千年谴责。要想重登峰塔,就得等到金豆开花。”为了救龙王,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。第二年二月初二,人们在晒金黄色的玉米种子时,突然想起这种玉米像金豆一样,一炒就开花了,不是吗?于是家家户户爆爆米花,在院子里立案焚香,供奉“开花金豆”给龙王和玉帝看。龙王知道人民在救它,就大声对玉帝喊:“金豆开花了,放我出去!”玉帝一见地上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开出了金黄色的豆花,就要下诏,召唤龙王回天,继续在地上造云造雨。从此,人们形成了一种习俗。在二月的第二天,人们爆爆米花和一些油炸大豆。
二月二吃猪头肉
二月二也有吃猪头肉的说法。自古以来,猪、牛、羊三祭一直用于祭祀神灵。后来简化为三祭的头,猪头是其中之一。据宋代《丘迟笔记》记载的另一个故事,王忠岭平定巴蜀后非常饥饿,所以他闯入一个小村庄的寺庙,但遇到了一个喝醉的和尚。王忠岭大怒,想要砍头,但他知道和尚并不害怕。王忠岭非常奇怪,反而向他要食物。不一会儿,和尚呈上一盘“蒸猪头”,并为此写了一首诗:“。蒸的时候把芭蕉叶包起来,煮的时候用杏桨浇水。清新淡雅,称得上金气喘吁吁,熟透绵软,真是配得上玉筷。如果没有发根比较,毡根就自己吃甘蔗。”王忠岭吃着蒸猪头,听着风趣独特的“猪头诗”,非常开心,于是给和尚取名“紫衣大师”。看来猪头真的是一道美味,也是转危为安的吉祥之兆。现在有一道名菜叫“烤猪肉面”,经过选料、清洗、喷烤、浸泡、制酱等12道工序,十几个小时的烹制,就可以上桌了。“猪肉面”有三种,一种是原味;二是蘸酱吃;是三卷煎饼。每种吃法都有不同的味道。“烤猪肉面”肥而不腻,肉骨分离,糯而可口,给现代人带来美容健脑的功效。二月二吃着现代的“猪肉面”,回忆着古老的餐饮历史,真的是一次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。
二月二吃芥末饭。
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流行的习俗,有“吃芥菜饭不生疥疮”的说法。旧社会老百姓生活贫困,健康意识淡薄。此外,皮肤病(如疥疮)患者也很多,他们很容易被感染。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,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蔬菜,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,对人的皮肤有好处。所以有“吃芥菜饭不生疥疮”的说法。
据说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有一天,甘龙到浙南一个农民家里,发现一个精通诗词歌赋的青年张曼,因为家境贫寒,不能进京赶考,只好在家学习诗词歌赋。张热情好客,请乾隆皇帝吃了一顿便饭。就在他准备做饭的时候,张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,也没有菜。张抓住这个机会,制定了一个计划。叫他老婆先准备火,然后她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,剥一把又绿又嫩的芥菜,加点调料,煮一锅绿白相间的芥菜饭。龙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,到了中午,他已经饿了。当他闻到这香喷喷的芥菜饭时,食欲大增,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,赞不绝口。他甚至问这种绿白相间的米饭是怎么做的。张的妻子回答说:“这叫芥菜饭,吃了不会长疥疮。”
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初二,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。